綠色心願
源於建築本業而心繫居住環境的永續發展,除了在面對建築行為時持守戒慎恐懼的態度之外,我們更要求「只做必須要做的,而不做過多的浪費」,雖然推動種樹是好事,但不要覺得對大地就沒有虧欠了,心中還是要常存愧對大地,如何讓被破壞的大地,利用種樹所補償的樹林,再次提供出適合生物繁衍棲息的生態環境,是我們始衷如一的心願。
利仁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李綠枝
延伸閱讀 ~ 【慈心大地 第20期 2013/01/01】友善環境 綠色推手─專訪甘銘源、李綠枝建築師
|
樹木雖具有極佳的匯碳功能,但是隨著樹木的生長,它所能吸存碳的效率,逐漸遞減,甚至趨近於零。因此,若能合理利用並在符合生態原則之下,適度砍伐或間伐樹木,將是善用森林資源,使森林能夠再生更新,朝向永續發展的方式。而且,在相同的土地上繼續種植新苗,也可加強森林的碳匯能力。至於砍下的樹木,原先儲存在樹木中的碳,也將以建築材料、木製家具、木工藝品等形式繼續儲存。 |
協助創造綠色榮景 迎接生態盎然未來
在雲林縣149甲縣道沿線附近,有種善行正在發酵,在滿山遍野的竹林、檳榔林之間,無數的小苗正蓄勢待發,已悄悄為大地進行一場變裝秀。 2015年,基金會得知這一帶有幾位林友,正護持慈心基金會種樹救地球理念,在雲林古坑、南投竹山進行植樹計畫,就像《種樹的男人》中所提的牧羊人艾爾哲阿·布非耶在南法普羅旺斯的荒原,或是台灣樹王「賴桑」賴倍元在台中東勢的大雪山下,種植超過數十萬棵樹苗一樣,完全不為私利,正默默用雙手試圖在山林間創造出真正的綠色榮景。
![]() |
![]() |
![]() |
![]() |
眼見他們親手種下小苗,細心澆灌、除草,我們希望能支持這股堅強的意志力,繼續深耕、茁壯。首先,邀請國內知名植物專家李瑞宗老師,親自走訪林場給予指導,針對不同林場提出適地適種的改善建議,也分享生物多樣性的概念,隨後,邀請李老師擔任基金會的「樹顧問」,扮演李老師與林友之間的溝通橋樑,提供適時的建議,讓他們的種樹行動、方向,可以更加明確、篤定。
![]() |
![]() |
![]() |
|
基金會「樹顧問」李瑞宗老師(中)親自走訪林場,提供林友適地適種的改善建議。
|
李瑞宗老師表示這幾位林友的行動,到底是生態恢復或補救還有待觀察,不過已深具意義,可說是台灣民間版的林相變更,所以建議基金會或林友可撰寫種樹日記,包括案例地點、參與人數、種植數量、苗木來源、選擇、載運、分植、單日種植面積、單日花費時間、工作難處與困惑等等,累積個別樣本資料,才能提供最佳建議。而李老師也鼓勵林友可定期拍照記錄,為日後林相恢復留下歷史見證,他更期待藉由民間參與,累積栽培的經驗,從中發現適合當地的原生物種,協助開發新的樹種苗木,提供國內生態綠化的參考與借鏡。
舉辦林友共學,分享小苗的正確綁法。
|
從2015年6月開始,我們也曾多次舉辦共學,召集林友分享種樹理念、作法或經驗,只見林友們熱烈地分享彼此的實務經驗,可說是基金會關懷、鼓勵的第一步,接著安排國內參訪活動,曾兩度前往大雪山親自跟「台灣樹王」賴倍元請益,大家更是相談甚歡,且收穫滿行囊。
從2015年6月開始,我們也曾多次舉辦共學,召集林友分享種樹理念、作法或經驗,只見林友們熱烈地分享彼此的實務經驗,可說是基金會關懷、鼓勵的第一步,接著安排國內參訪活動,曾兩度前往大雪山親自跟「台灣樹王」賴倍元請益,大家更是相談甚歡,且收穫滿行囊。
![]() |
![]() |
就像早年共同造屋一樣,有助情感累積及人力集結運用,林友間還會定期到彼此林場提供勞力服務,除了與志同道合夥伴分享交流,也希望獲得更多外界的支持,不論精神或實質面的回饋,對辛苦耕耘的林友來說都是前進的最佳動力。此外,我們曾舉辦志工除蔓體驗工作坊,號召生態義工到林場協助清除小花蔓澤蘭,只見義工們在烈日下、陡坡間揮汗如雨,實際體會林友護樹的辛勞,更被林場主人種樹護持的心念,給深深打動。
就像早年共同造屋一樣,有助情感累積及人力集結運用,林友間還會定期到彼此林場提供勞力服務,除了與志同道合夥伴分享交流,也希望獲得更多外界的支持,不論精神或實質面的回饋,對辛苦耕耘的林友來說都是前進的最佳動力。此外,我們曾舉辦志工除蔓體驗工作坊,號召生態義工到林場協助清除小花蔓澤蘭,只見義工們在烈日下、陡坡間揮汗如雨,實際體會林友護樹的辛勞,更被林場主人種樹護持的心念,給深深打動。
![]() |
![]() |
![]() |
|
![]() |
未來,我們種樹陪伴的心意不會改變,更希望種樹行動像漣漪一波波慢慢擴散,繼續往更多社區或林地推展出去,期待世人有機會感受淺山林相從破壞到恢復的歷史軌跡,且正視種樹的意義、價值,進而影響更多民眾投入愛樹、護樹、種樹及顧樹行動,有助於國內種樹運動更加蓬勃發展,也為台灣中部淺山地帶的脆弱林相,許一個生機盎然的未來。
未來,我們種樹陪伴的心意不會改變,更希望種樹行動像漣漪一波波慢慢擴散,繼續往更多社區或林地推展出去,期待世人有機會感受淺山林相從破壞到恢復的歷史軌跡,且正視種樹的意義、價值,進而影響更多民眾投入愛樹、護樹、種樹及顧樹行動,有助於國內種樹運動更加蓬勃發展,也為台灣中部淺山地帶的脆弱林相,許一個生機盎然的未來。
延伸閱讀 ~ 種樹農友的林場故事
種樹林場《一》 |
種樹林場《二》 |
種樹林場《三》 |
種樹林場《四》 |
打造環境教育基地
在桂林種樹、還地於自然是我們的心願,我們向有經驗的林農學習、及育苗,並在105年7月,我們選定桂林村人猴走溪北側的七分國有承租地做為推動種樹的起點,名之為無憂林。從106年四月至六月透過三梯次的種樹活動,選擇適合台灣淺山的本地樹種,建立一處可以接引大眾飲水思源的林間教室,期許將一片一片曾經養活靠山子民、如今蕭條的經濟林,轉變為一片一片涵養水源、滋養眾生的環境林。
在桂林種樹、還地於自然是我們的心願,我們向有經驗的林農學習、及育苗,並在105年7月,我們選定桂林村人猴走溪北側的七分國有承租地做為推動種樹的起點,名之為無憂林。從106年四月至六月透過三梯次的種樹活動,選擇適合台灣淺山的本地樹種,建立一處可以接引大眾飲水思源的林間教室,期許將一片一片曾經養活靠山子民、如今蕭條的經濟林,轉變為一片一片涵養水源、滋養眾生的環境林。
延伸閱讀 ~ 涓滴之心 凝成種樹接力活動
種樹募款 護持無憂森林 |
種樹活動《一》2017/4/15 |
種樹活動《二》2017/4/29 |
種樹活動《三》2017/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