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活動紀實〜竹藝工坊暨竹夢講座

「藝」起來知「竹」側寫

時間:2015/11/01  0900〜1600
地點: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課程:工坊【竹子派】;講座【竹藝與國際文創】

    上午9點不到,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4樓的學習教室已開始熱鬧滾滾,國內竹藝大師劉興澤老師,偕同劉師母及陳鳳珠老師,帶領大家體會竹工藝的巧妙,傳授指導竹篾編織的技巧,創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且實用的竹扇作品。


劉興澤老師示範竹篾的準備過程
陳鳳珠老師說明竹子不同的處理方式
劉師母教授竹扇編織的方法

    只見在竹編藝術的世界裡,沒有年齡、性別、國籍的分別,看到的是一樣聚精會神的專注表情。








民眾欣喜還能獲得劉興澤老師的墨寶

   劉興澤老師,從小與竹為伍,隨後繼承父親衣缽,且追隨國寶級無形文化資產竹藝大師黃塗山老師習藝,竹工藝研發經歷長達30幾年,作品精美絕倫,獲獎及參展無數,最擅長利用極薄的竹篾編織出精美作品。

臺灣竹會創會理事長唐麗芳是本次活動策劃及主持人
現場帶來豐富竹工藝饗宴,她手中的竹編收藏品您猜到用途了嗎

   下午2點鐘的竹夢講座,活動場所轉戰到B1的文創學堂,由於竹扇編織畢竟有些難度,一直進行到中午1點多才結束,隨即工作人員及竹工藝展示品開始馬不停蹄趕場,還好在最後一刻順利佈置完成。
    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創意時尚工藝家陳高明,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組姚仁寬組長,對談「竹藝與國際文創」,希望從竹文創角度,探討未來竹文化發展的趨勢,希望提升社會大眾對竹子的認識。





    陳高明先生,曾參加國家竹藝傳承計畫、大型竹龍裝置藝術活動,深獲肯定與讚許,民國96、97年獲選為台灣工藝研究所的時尚工藝家,開始將傳統竹藝技術與時尚元素作結合,最著名的作品「Chair-43」竹懸臂椅(如下圖),運用孟宗竹強力的韌性,曾獲得法國媒體評選為「最令人心動的作品」之一。

Chair-43」竹懸臂椅宣傳照(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現場繼續展示琳琅滿目的竹藝品
會後三位座談人合影留念

時間:2015/11/22  0900〜1600
地點: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課程:工坊【竹文化盆栽藝術】;講座【台灣六大經濟竹種】

    上午的工坊,邀請南投竹山青竹文化園區陳靖賦、廖雅仙夫妻倆,前來指導竹工藝創作,因上課地點B1文創學堂有些迂迴,竟有人說是循著竹香而來,聽來還真是有趣,其實現場還有泥土味、青草香,可說滿布大自然的氣息。

廖雅仙手拿竹籜介紹竹風車的材料

民眾開始認真製作竹風車



最後黏上竹籜葉片



    首先是竹風車的組合,零件幾乎清一色都是竹材,最特別的是葉片是採用竹籜,因為竹籜有孔洞,材質比一般紙張還輕,稍走動就轉個不停,難怪不僅大人開心,小朋友完成後更是愛不釋手,忍不住帶著風車滿場飛。





中場休息時間民眾跟老師學編竹球

    接下來就是製作竹盆栽的重頭戲囉,學美工出身的陳靖賦,原本做竹雕,有感於竹產業已走向瓶頸,多年來推廣竹文化及竹產業可說是不遺餘力,目前擔任青竹文化園區總經理及台灣竹會理事。

陳靖賦先用圖文說明竹盆栽製作


   在他的揮灑下,竹盆栽就像是一幅畫作,從構圖、意境角度考慮竹叢適合的落腳處,再到修枝、整地、放置造型奇特的石頭、覆蓋青苔等等,處處都是學問,也充滿著所有元素的對話與想像空間。





接下來民眾開始分組體驗竹盆栽創作




合力完成了,好開心!
現場依然有竹工藝的展示,唐麗芳熱情跟參觀民眾互動。

    下午的講座,繼續邀請陳靖賦擔任主講人,呂錦明博士則擔任與談人,兩人總有說不完的竹子故事。呂老師目前是台灣竹會顧問,兼「台灣竹圖鑑」作者,自2000年林試所退休之前,已鑽研竹子長達20多年。


 




    滿腹竹子經的兩人,加上現場求知若渴的民眾,只能滔滔不絕、欲罷不能,所以比預定時間硬是延長了一個多小時,就像大家合力完成的竹盆栽,為支持台灣竹會作義賣,馬上被現場民眾搶購一大半,彷彿延續著眾人對竹子的熱情與期待呢!

完成的竹盆栽風姿各異

時間:2015/12/06  0900〜1600
地點: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課程:工坊【知竹•知足】;講座【Go竹構】

    一整天的寒風細雨,更增添最後一場竹藝工坊的無限暖意,見到有人騎車一早冒雨趕到,忍不住被民眾對竹子的熱情給深深感動到啊!
    上午的竹工藝教學,讓人彷彿進入鳥聲啁啾、青蛙活蹦亂跳的森林呢!首先上場的是,大嘴鳥擺飾兼文具收納盒,在竹藝大師劉興澤老師、劉師母及陳鳳珠老師的指點下,大家發揮巧思,利用裁切竹管、竹枝及乾燥的香椿花、新鮮肖楠葉,或高或矮、或左或右,拼湊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而竹節底座背後黏上磁鐵,馬上讓鐵製小文具無所遁形,難怪鳳珠老師又稱它為「吸引鳥」!




看看我們做的大嘴鳥跟桌上展示品像不像

專心黏下面的磁鐵

這是我跟媽媽一起完成的喔


    第二回合是老少咸宜的竹青蛙編織,利用兩支削薄的竹皮,三兩下就能編織成一隻隻長腿蛙,接下來是跳青蛙比賽,只見老師一聲令下,青蛙們齊跳,有高有低,或遠或近,不過幾乎全數翻肚,大夥玩得不亦樂乎,而幸運跳進竹製行李箱內的青蛙主人,獎品則是一支刺竹竹枝,可輕易將自己的作品全數「勾」回家,夠妙吧!


畢竟是大師,好俐落的手法啊!



大人小孩都愛的跳青蛙比賽

獻寶一下,都是我做的呦!





    下午的竹夢講座,則吸引更多「竹癡」聞風而來,因為邀請的可是兩位特別偏愛竹子的知名大師呢!一是擅長大型竹編裝置藝術創作的王文志藝術家,一是努力嘗試要作為結構材料的甘銘源建築師,看似一柔一剛的應用,卻都充分發揮了竹材軟硬兼具的特質,而背景不同的兩人,因著對竹子共同的理想與堅持,對談分外熱絡,現場笑聲不斷,加上民眾熱情分享、提問,兩人的「竹夢」世界可說充分具象化,願景似乎不再顯得遙遠,也串聯起更多友善連結呢!


主講人王文志

與談人甘銘源

兩人對談相當熱絡

講者會後繼續跟民眾交流

現場一樣有豐富的竹工藝品展示,以及唐麗芳的熱情解說。




【附錄一〜王文志的編織大夢】

    嘉義在地藝術家王文志,這些年不斷嘗試用竹籐編織作為創作語彙,且享譽國際,可說肇因於他的成長背景。生長於嘉義縣梅山鄉的瑞里山間,記憶中盡是群山環抱、竹林遍布的景象,童年時期集體上山伐木的生活經驗,均轉化為日後創作的元素與能量。
    1996年選擇回到家鄉成立工作室,兩年沉潛期間,不斷尋找在地精神,他思索「什麼是台灣雕塑?」,也開始定期到阿里山原住民部落學習竹籐編織。921地震後,他與團隊首度以竹材創作出「九九連環」,成為他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捩點。
    此後,國內外各項編織邀約及展覽紛至沓來,運用自然素材的大型裝置藝術,允許參觀者自由走動、或坐或爬或躺,讓人與自然可以不斷對話,可說是他的作品帶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照片提供:王文志;攝影:宋隆泉)





    他曾感性表示:「我是農人,不是藝術家。」如今的第三代工班,均是他山上的玩伴及親友,平時是茶農,閒暇則一起創作,是他相當樂在其中的創作模式。
    2015年10月,王文志最新的大型地景藝術療癒作品「聚」,正式揭幕,由5000根竹子、25萬個蚵殼共構而成,就坐落在一年前的高雄氣爆現場,他表示竹子象徵堅韌、蚵殼意謂重生,希望可以為氣爆傷痛帶來堅韌奮起、重生的祝福。

【附錄二〜甘銘源的竹構大願】

    甘銘源建築師,本次「竹夢˙築夢」竹工藝佈展的策展人,正率領大藏規劃設計團隊,在臺北都會區構築他的竹子大夢,距離他首度在國外被竹構築「電到」,算算時間已過了15年。
    畫面轉到雲林古坑,有一棟「桂林小築」日前剛整修完工啟用,充滿著濃厚的田園氣息,門前綠草如茵、花木扶疏,還有一座生態池及幾畦菜園,屋舍內外簡約、優雅,乍看像是一間吸引人的鄉間民宿,卻是一處自然建築的實驗場所,包含土構、竹構等設計,屋主即是甘銘源。





    大藏從宜蘭發跡,2008年選擇雲林落腳,總把偏鄉當故鄉,也習慣走著一條人煙稀少的路,不斷思考何謂體貼、永續的建築,進而著眼於友善建築、永續環境議題,2011年大藏將農博基地當作竹構築的大型舞台,充分展現竹子的堅韌特質,可說是大藏竹構願景的具體呈現,甫獲2015年台灣建築獎首獎,也讓世人看到他們追求生態永續的認真態度。
    崇尚綠生活且一向低調的甘銘源、李綠枝夫妻倆,這次難得大方分享他們的第一棟私宅,「桂林小築」原是一間10幾年的舊屋,他們選擇會呼吸的建材加以改造,包括傳統建材黏土、石灰及竹子,白色牆面是可調節濕氣的石灰,外牆黑色雨淋板下也有玄機,牆面敷上可隔熱的黏土及榻榻米磚,主屋門廊下的遮雨棚及連接工具間的棚架,則是多年竹接頭及竹編天花板的試驗成果。







    甘銘源曾表示「希望能用竹構築取代常見的鐵皮屋」,即將完工的竹棚架,就是他的願景實現,除了位於公園的主要通道上,未來將作為辦理農工藝竹夢市集的場所,期待他的大願能讓更多人看見,不斷提醒世人要為地球生態環境保護盡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