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元視角見識良善的力量
活動日期:2019/02/22-25(五~一)
活動地點:九龍半島、新界、香港島
參與人員:利仁基金會董監事暨親友、大藏建築員工、福智教發中心夥伴
2月下旬的香港,受鋒面影響,天氣時陰時晴,按照當地有趣直白的說法是「有幾陣雨」,一到傍晚冷風仍帶著寒意,有時白天卻熱得宛如盛夏,彷彿這次所見的香港,儘管不斷面對各項現實考驗,有些人仍堅持朝著他們的夢想,一步步築夢踏實,不經意間,5年、10年光陰已過。
 |
第一晚跟生活書院夥伴合照(左一沛然、左二善婷) |
這次基金會委託香港生活書院團隊,用心策劃四天的參訪活動,在滿檔卻流暢的行程中,我們總共接觸10個單位,幾乎都是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等善行團體,涵蓋社區營造、老屋保存、生命教育、食農教育、環境永續、佛寺巡禮六大學習主題,希望透過這些專業角度的交流分享,作為未來基金會推展社區事務的助力,以下就每天的行程大略分享所見所聞。
Day1:2019.02.22(五) 地點:志蓮淨苑、生活書院
志蓮淨苑創建於1934年,屬傳統的淨土宗寺院,位於九龍半島鑽石山南麓,原址是一棟舊別墅,1989年開始進行重建,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及敦煌壁畫唐代建築作為藍本,於1998年落成。
之後又與香港政府合作,將一旁空地打造成深具唐風的林園「南園蓮池」,兩者皆被四週櫛次鱗比的高樓及快速道路所圍繞,更顯鬧中取靜,已於2012年列入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
南園蓮池的庭園造景頗用心 |
 |
上鋪茅草的涼亭 |
中午就近在南園蓮池的龍門樓享用精緻素齋,隨即由志蓮淨苑導賞人員帶領參觀佛寺建築,走上通往山門的蓮臺,很難想像平臺下方就是繁忙的交通幹道。
一踏進山門,富麗莊嚴的木構建築群,及池中不時綻放的各式睡蓮,寧靜祥和的氛圍,讓人彷彿置身古代佛院,從仿唐藝術風格的建築設計,到實木、榫接的傳統木構工法型式,再到「三進三重門一院」的宏偉格局,不禁令人眼界大開、讚嘆連連。
 |
導賞人員說明敦煌壁畫是重建的重要藍本 |
 |
南園蓮池隨處可見老樹、奇石 |
接著走回南園蓮池參觀中國木結構建築藝術館,兩相比照山西佛光寺東大殿及志蓮淨苑大雄殿的1比20模型,接著欣賞北京故宮太和殿、山西應縣木塔及天津獨樂寺觀音閣的唯美擬真模型,最後來到大雄殿轉角模型,綜觀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演變,以及這些代表作品的整體設計佈局,只能用神乎奇技來形容。
 |
佛光寺東大殿模型 |
 |
志蓮淨苑大雄殿模型 |
 |
山西應縣木塔模型 |
 |
北京故宮太和殿模型 |
 |
天津獨樂寺觀音閣模型 |
 |
大雄殿的角神 |
接著參訪負責安排此行的團隊「生活書院」,一個位於新界大埔區半山腰的教育團體,它的原址是佛教大光中學校舍,為第一所由香港政府補助的佛教學校,2009年廢棄後一度成為許多動物的家,2012年一群熱愛教育、環境、文化藝術工作者在此籌備生活書院,於2014年7月順利開幕,一個看似遠離城市塵囂的地方,卻是一處最活生生的生命教育中心場域。
 |
香港的「走」是「去除」的意思 |
 |
這裡收養不少隻自在遊走的貓咪 |
 |
校園內還有一小塊菜園 |
這些年來,生活書院致力於探索生命、文化及環境教育各項領域,除了吸引一群熱心的義工支持,旗下活躍的年輕人對素食、藝術、生活等範疇都有不同體驗和心得,且熱切希望和更多人分享、交流,譬如上個月的「走塑辦年貨」活動,這群年輕人就勇敢走上街道、跟店家合作,大力推廣「減塑」理念。
 |
參觀校園內的菜園 |
 |
生活書院夥伴沛然介紹三階段堆肥區 |
 |
據說香港的綠豆湯會加入「臭草」芸香 |
他們透過創作及體驗式的活動或是研習,幾個主題教室均用非常生活化的方式來闡述真理,希望提供參訪民眾更具智慧和視野的生活方向,他們一致認為「改變世界,先學習選擇善良」,也相信「改變社會」的意念不是石頭爆出來的,就算是「叮」一聲的靈感,都有一路走來的過程。
 |
田中研習室宣導的是慈心理念 |
 |
隨處可見工作人員手作創意巧思 |
 |
食物研習室可體會何謂「良食百學」 |
 |
眾人嗅聞可模仿食物味道的各種香精 |
 |
感恩研習室也是一座充滿反思的體驗館 |
 |
思考誰成就我?我又成就了誰? |
 |
創辦人之一Kith(左一)現身交流 |
 |
透過水語確實可學到許多人生道理 |
 |
晚餐就在生活書院共食 |
 |
椰汁馬豆糕 |
 |
素叉燒 |
 |
綠咖哩 |
 |
用鹽滷製作的豆腐料理 |
 |
色香味俱全的素食佳餚引人食慾大開 |
 |
創辦人之一Eno(右一)介紹熱心的社區大廚義工 |
 |
離開時在「走塑」布條前來張大合照 |
Day2:2019.02.23(六) 地點: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T.PARK〔源.區〕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 - KFBG),位於新界大帽山北面山麓,橫跨大埔及元朗區,如今已成香港重要的環境保育及教育中心。
前身為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原是一處重視大量生產的試驗及推廣農牧場,隨著香港農業日漸式微,1995年1月正式立法成為非營利機構,化身為自然保護及教育角色,常與政府、大學及其他民間組織一起合作或進行研究。
 |
常有親子團體前來參觀 |
 |
入口處各項展示說明 |
 |
全程有工作人員陪同導覽說明 |
 |
垂直綠化牆展示 |
 |
大花白豬如今化身動物大使,提醒人類少吃肉。 |
 |
一斗田示範種植區 |
 |
眺望梯田景觀 |
 |
開始參觀生機園 |
 |
從處處生機中了解各種永續栽培方式 |
走進翟克誠野生動物護理中心,有一隻赤麂「菲菲」由園區拯救照顧至今,也成了園區的動物大使,香港原生鹿赤麂和臺灣的山羌外形雖然相似,卻是不同品種,山羌身形較小,膚色偏黃棕色,赤麂身形較龐大,一般呈紅棕色。
欣見一隻石虎正在籠子上方睡覺,香港稱石虎為豹貓,雖然石虎在台灣是急待保護的動物,所幸該族群在香港郊野公園的分布至今仍算穩定,地小人稠的香港都能做到,更值得國人借鏡!
 |
老子的道德經是否該從人類延伸到萬物? |
 |
黑鳶是香港最常見的猛禽 |
 |
夥伴忍不住分享台灣黑鳶困境 |
 |
兩隻睡得正香的豹貓 |
 |
生態池 |
 |
走進與大自然合作的森林果園 |
 |
果樹下常見蜂箱 |
 |
多元化的農林間種方式 |
 |
仿傚自然森林結構 |
 |
園方慢慢清除單一果園,其實是項費時工程。 |
嘉道理農場佔地面積廣達148公頃,想在此消磨一整天絕對沒有問題,園方將30年的梯田耕種經驗,翻轉為環境教育示範場域,場內種植超過50種蔬菜和香草,及25種以上果樹,算是非常完整細緻的永續農業展示,可惜這次因時間有限,我們連下山區的一半都沒逛完。
 |
珠頸斑鳩在香港很常見 |
 |
要幸運抽中才能享「種」的員工菜園 |
 |
汙水淨化池 |
 |
警方交毒蛇處,一旁是喬木徑。 |
 |
因原來辦公室太老舊,這是新址及建築圖。 |
 |
再度回到原是豬舍的農場小舖及博物館 |
 |
博物館展示農場歷史 |
 |
賣場陳列新鮮農產品及各項環保商品 |
 |
園區隨處可見對萬物貼心善意的提醒 |
下午趕往另一處環境永續場域,T.PARK〔源.區〕位於偏遠的新界屯門區,是一座標榜轉廢為能、自給自足的「汙泥處理場」,為香港政府近年規劃設置的垃圾回收、再造和環教中心,展示館於2016年開放,試圖引領香港及參觀民眾踏上一段減廢、節能、發電、海水淡化及保育兼具的綠色旅程。
 |
設有互動按鈕的園區模型 |
 |
廠房本身就是一棟節能綠建築 |
 |
首先到展覽廳認識汙泥處理過程 |
 |
汙泥焚燒後的灰燼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 |
 |
玻璃窗外可見海上蚵棚及對岸深圳 |
 |
供遊客休憩的環保木椅,由碼頭防撞木製成。 |
 |
環保家具製作說明看板 |
 |
焚化爐及下面的輸送灰燼軌道 |
 |
不遠處的汙泥堆置場 |
 |
等比例汙泥夾模型,可吊起5公噸汙泥。 |
 |
透過大型玻璃窗可清楚看到各項設施 |
 |
焚化產生的熱能會轉化為電力 |
 |
行政大樓頂層可參觀環保展示兼賞景 |
 |
正好瞥見窗外一大群水鳥齊飛,這裡也是雀鳥及其他野生動物保護區。 |
 |
夥伴示範有創意的環保傢具陳列方式 |
 |
自助茶館也使用環保桌椅及餐具 |
Day3:2019.02.24 地點:慈山寺、菜園新村、鄉土學社、綠蔭家園
第三天上午,來到此行另一處佛寺「慈山寺」巡禮,慈山寺位於新界大埔區,據說原址原是座煤礦場,佔地4.7公頃,坐擁八仙嶺羣山,南眺東北船灣,由李嘉誠出資興建、營運,於2015年正式啟用,以宣揚佛教、提供靜修環境為目的,希望參學者從中反思生命的真諦。
 |
過年期間刻意移種的薰衣草 |
 |
慈悲的觀音聖像一路照拂 |
 |
坐擁無敵山海美景 |
 |
仿唐建築風格 |
 |
走進象徵「解脫之門」的山門 |
不同於第一天的志蓮淨苑,完全是以中國傳統實木建築引人入勝,此處強調環境說法,希望透過絕美的山水景致,以及黑灰色系的大氣建築群,甚至園中一草一木,讓民眾得以靜心反思,進而更接近佛法。
 |
庭院中的兩棵松樹正呼應「不二法門」 |
 |
年輕的導賞人員非常擅長以境說法 |
 |
大雄寶殿前的寬闊庭院及菩提樹 |
 |
花崗岩地磚 |
 |
大雄寶殿後方取自敦煌壁畫的經變圖 |
 |
普門觀音殿可讓參學者來此抄經 |
 |
殿前洛迦池內活水生生不息 |
 |
眾人開始準備向觀音供水 |
 |
托著水缽靜心走過慈悲道,一如行禪。 |
 |
最後恭敬把水倒入千應處 |
 |
接著繞行觀音聖像 |
在慈山寺用完午膳後,我們來到新界元朗區的散村「菜園新村」,一個靠著居民主動參與、從無到有的新聚落,跟台灣不同的是,香港政府完全不支持社區生根,更凸顯本地「社區營造」的難能可貴。
接待我們的是才就讀國一的小錡,還記得幼兒時期曾跟著村民抗爭,如今的她,已能自信驕傲向外人分享這處才剛完工不久的新家園面貌。
 |
小錡(右一)是社區的接待代表 |
 |
當時熱心參與的夥伴齊聚一堂 |
 |
出身台灣的王維仁(左二)是主要建築師,右一是生活書院Kith老師。 |
原來的菜園村位於石崗錦田公路旁,建村近50年,大約500名村民,多數種菜、養豬維生,因2008年高鐵案被迫遷村,香港政府不顧村民意見,計劃將他們的家園及生活方式連根拔起,村民開始發起「不遷不拆」的抗爭運動,在菜園村生態社區營造工作室的協助下,2011年轉向重建之路,成為香港第一個強調低碳生活的生態示範村,而透過「耕住合一」、「車不入村」的參與式規劃過程中,10年來,民主化的公民意識可說已在此遍地開花。
 |
後花園摻雜著幾棵果樹 |
 |
有戶人家的屋頂正裝設太陽能板 |
 |
依人口數而有不同房型設計 |
 |
村裡強調耕住合一,這塊是公田耕地。 |
 |
車不入村讓迂迴巷弄更有味道 |
 |
常見庭院內有自家菜園 |
 |
刻意保留的老朴樹 |
 |
村裡共配置47戶人家 |
 |
這是一塊仍待整理的公田耕地 |
 |
引山上水源灌溉農田 |
 |
住戶阿明哥正在田裡耕種 |
 |
從門外拍阿明哥居家一角 |
 |
翻拍村民手作的菜園地圖 |
 |
大夥齊聚阿明哥家的庭院開心交流 |
 |
菜園新村入口車不入村告示 |
接下來趕往新界北區的上水「鄉土學社」學習堆肥,沿著梧桐河走向菜園時,看到有人慢跑、有人騎車,而猛禽就在天空盤旋,這幾天發現香港的自然生態相當豐富,除了受惠於多處郊野公園,或許是慣行農業的影響較少,就連老一輩都普遍缺乏農事經驗,因為耕地對香港人而言可是相當彌足珍貴呢!
 |
猛禽在梧桐河上方盤旋 |
 |
綠意盎然的菜園 |
 |
等待種植的豆子 |
2012年盛夏成立的鄉土學社(Society for Indigenous Learning),致力推動鄉土教育,從農耕、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等範疇向土地學習,重新認識生活。園區學習綠蔭家園的堆肥作法,採用健康土地的耕種方式,目前有2位全職農夫,還有來來去去租地種植的假日農夫,學社透過販售新鮮蔬菜及提供民眾參訪體驗活動,讓組織得以繼續運作。
此行特別邀請綠蔭家園創辦人陳尹玲老師,前來指導大家學習堆肥,從中體驗如何透過落葉、蔬果廚餘、菌種、豆渣層層堆疊,用「土壤食物網」的原理製造熱堆肥。
 |
陳尹玲老師(右二)在旁全程指導 |
陳尹伶老師本身學的是量子力學,曾擔任教育大學院長,也曾為改變僵化教育當過高中校長。退休後看到易解放女士在蒙古沙漠種樹的報導,馬上加入行列,從沙漠綠化到思考土壤改造的重要性,更加發現全球嚴重的環境問題,2013年進一步成立綠蔭家園,一面忙著向各國專家請益,也不吝在網站分享,一面熱心培育香港年輕人,希望能復興本地農業。